上周五,人民銀行對外發布《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》(征求意見稿)以下簡稱意見稿,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。
此次意見稿的發布,對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。從2017年開始,各種“金融控股”、“金融服務”、“互聯網金融集團”等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的設立和發展,其中不乏一些公司“掛羊頭賣狗肉”,打著金控公司的名義,從事著違法違規的金融業務。所以,意見稿的出臺,也是給金控公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大環境來看,意見稿的出臺填補了一項空白。
根據商業銀行法規定: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,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,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。
可以看出,商業銀行不得投資企業,也就是說不能投資實體。
但是,沒有任何政策約束過實體企業、非金融企業不得投資銀行或者金融機構。所以,很多的“金控”公司,其主體是企業,進行投資或者控股金融機構,有的甚至投資多個銀行或者證券公司、保險公司。
這樣一來,就形成了一定的“監管空白”。金融機構不能投資企業,但是企業可以控股金融機構。很多的民營金控,因此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張,通過設立的金控公司為主體,不斷持股銀行、券商。
所以,意見稿的發布填補了一個空白,針對非金融企業和自然人控股金融公司,出具了相應的操作規范。之前有觀點認為,當下的金融形態屬于“產融相結合”的形態,現有產業再衍生出金融。
說的直白一點,就是通過產業的“剩余價值”,衍生出金融的業務,金融的業務可以給企業本身帶來附加的利潤,也能夠幫助企業發展。其實,幫助企業發展,往往是一種“自融”,一個左手倒右手的游戲。
2018年央行發的《金融穩定報告中》指出:大量非金融企業通過發起設立、并購、參股等方式投資金融機構,有助于擴大金融機構資本來源,補充資本,改善股權結構,也增強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相互認知和理解。但同時,也存在過度投資、野蠻擴張、虛假注資或循環注資、不當干預金融機構經營、通過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,這既容易助長脫實向虛,又會導致實業風險與金融業風險交叉傳遞,故這些問題迫切地需要明確政策導向,加強監管。
受影響最大的當屬民營金控。
之前,很多人走在馬路上,都能看到XX金控、XXX金融控股服務公司的招牌。這些公司,部分的股東為自然人或者非金融企業為股東。然而,他們所做的業務,所控制的“金融公司”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有“金融許可”的金融類公司。
央行2018年金融穩定報中,把金控公司分為了5類:
1.國務院批準的支持國家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,投資控股了不同類型金融機構,如中信集團、光大集團,均為中央管理的國有獨資企業,其旗下擁有銀行、證券、基金、保險、期貨等金融機構及實業。
2.地方政府批準設立的綜合性資產投資運營公司,參控股本地的銀行、證券、保險等金融機構,如天津泰達集團、上海國際集團等。
3. 中央企業集團母公司出資設立、專門管理集團內金融業務的資產運營公司,如招商局、國家電網、華能集團分別設立的招商局金融集團、英大國際控股集團等,對原屬母公司的金融機構履行出資人管理職責。
4. 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通過投資、并購等方式逐步控制多家、多類金融機構,如明天系、海航集團等。
5. 部分互聯網企業在電子商務領域取得優勢地位后,逐步向金融業拓展,獲取多個金融牌照并創建綜合化金融平臺,如阿里巴巴、京東等。其中,阿里巴巴劃轉全部金融資產成立的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,目前擁有第三方支付、小貸、保險、基金、銀行等的牌照。
通過分類不難看出,雖然都叫“金控”,但是其中的構成、以及所控股的金融公司,確實千差萬別。金控意見稿的頒布,對于這五類金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。
值得一提的是,民營金控和部分互聯網企業成立的金控,未來的日子不會太好過。
從構成和成立上來講,民營金控主要是來自自身的業務,衍生出來的金融需求。很多民營金控,本身是實業出身,為了能夠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在有了一定資本和充足實力后,開始參股、收購金融類公司,從而讓金融類公司,反而為其自身提供服務。
不僅如此,很多民營金控,設立多層次的股權“嵌套”,隱匿股權架構,本身隱藏在幕后,讓金融機構進行利益輸送,央行在周五的新聞發布會上講到:強化關聯交易管理是嚴格風險隔離的一項重要措施。實踐中,有個別企業借助隱匿的股權架構,通過不當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,將金融機構作為“提款機”,嚴重損害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。
以互聯網起家的“金控公司”,是依托互聯網電商業務從而衍生出來的金融業務。很多互聯網巨頭,本身經營著電商、門戶網站,在互聯網行業里深耕多年,有大量的用戶群體。這些用戶群體在網上交易,購買商品的同時,互聯網公司也獲取了大量的用戶信息,其中就包含用戶個人的財務信息。
用戶一旦增多,數據維度不斷的擴充,獲取的這些數據,給互聯網公司布局金融業務打下了基礎。但是,互聯網公司受制于自身體制以及自身實力的影響,大部分獲得的牌照是“類金融牌照”,小貸、租賃、或者網絡小貸。但是,其中不乏也有“銀行類牌照”。至于券商牌照,對不起,目前監管依舊沒放開。
所以,對于互聯網所涉及的金融業務,大部分是以自身流量優勢為依托,從而進行金融活動,服務于自身的用戶。但是,在這個過程中,受制于互聯網金融持續不斷的整治,以及金控意見稿的出臺,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金控公司未來或將退場。
從2018年開始,監管部門是要讓民營企業、互聯網機構回歸本質。從意見稿中也不難看出,金控公司設立的門檻較高,方向清晰。主要涉及控股金融機構,銀行、券商、信托、保險、以及擔保公司。這些金融機構,在金融風險化解三年攻堅戰之內,想獲取牌照,實在是難上加難。
再者,要求金融控股公司,自身僅開展股權投資管理、不直接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。說白了就是,你不能開燒鍋釀酒,自己喝著還往外賣,對于以實體產業或者互聯網公司起家的金融公司,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,這就等于切斷他們原有的業務,成立一個專門以金融控股為主的“殼公司”。
最后,現在市場上還有很多打著“金融科技集團”、“金融服務”為旗號的“金控公司”。本質上沒有任何金融牌照,所控制公司,大多都是“非持牌”的類金融公司。所干的業務,都是金融業務。央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:未經人民銀行批準為金融控股公司的,不得注冊登記為金融控股公司,名稱中也不得使用“金融控股”、“金控”、“金融集團”等字樣。這也就表明,不管何種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,未來都要納入監管,符合條件的可以繼續做,不符合條件的一律清除出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