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從早期的京東、萬達、海爾,到近期的國美、美團點評、唯品會,各個都有明晃晃的金融布局。他們的共性是,都有用戶流量、交易量,支付一架上去,就是最珍貴的交易數據。比支付更大的想象空間,是以大數據為基礎,向個人征信、消費信貸、理財產品銷售、小微企業貸款等金融領域的延伸。
采訪支付行業的時候,我聽到過一句話,說是這兩年:炒股不如炒房,炒房不如炒支付牌照。當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,投資不能這么類比,房子和牌照也都不應該是用來“炒”的。可是,如果就支付公司的收購價格來說,還真是水漲船高。
不信,給你聽一段“愉見財經”和業內人士的聊天錄音。
“我一開始關注到一個地區的收單牌照的時候說是5000萬,我有個朋友就說想辦法3000萬搞下來,弄了一年也沒弄成,現在再去問人家,2個億。”
PART 1:價格
在剛剛這個我的采訪案例里,地區性銀行卡收單牌照,在一年多時間里,從5000萬漲到2億元,就這2個億,還算是超級良心價。
這還不算牛的,價格翻倍起來更極端的,是我跟蹤過的一單互聯網支付牌照生意,叫價從2015年中到2016年底,已經漲到10倍了。
這里首先要給大家普及的是,被大家統稱的“支付牌照”(學名是央媽發的《支付業務許可證》),許可的業務權限是不同的,所以每張牌照的含金量也不一樣。
粗框架而言,支付收單業務資格,分為線下的那種銀行卡收單牌照(這里還分全國性的和某一個地區性的)、互聯網支付牌照、移動/固定電話支付牌照;細細再來看,還有一些零碎的業務資格,比如跨境外匯支付資質、預付費卡發行受理資質等。
粗框架里這三者呢,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拿到其中一樣、有的拿到其中兩樣、也有個別牛哄哄的支付公司可以三樣都拿到,這就被稱為“全牌照”。
這些牌照,當前分別是怎么個報價情況呢?由于這一市場高度非標,支付公司又良莠不齊,所以叫價方差也很大。下面這個數據是我讓接觸過這塊業務的業內人士估的,而且還是往“起步基價”的方向低估的。最近這輪續展又有機構牌照被注銷后,聽說價格又悄然上調過一次了。
銀行卡收單牌照(地區性):2~3億元
銀行卡收單牌照(全國性):約5億元
互聯網支付牌照:超3億元
互聯網支付+移動支付牌照:超5億元
全牌照(銀行卡收單+互聯網+移動支付):超10億元
這個“起步基價”,還只是“裸牌”價。如果這個支付公司還連實際業務一起出手,有數據、有流量、有團隊,那價格還可以再上浮20%。
可供參考的近階段的收購案例有:
國美為了斬獲互聯網支付牌照,7.2億元全資收購天津冠創美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(這公司旗下有銀盈通支付);
唯品會4億元左右,收了貝付寶(互聯網支付、跨境外匯支付);
美團點評超過10億元,收了錢袋寶(全牌照)……
PART 2:緣起
“愉見財經”繼續來普及:這些市場化的支付公司叫“第三方支付機構”,那誰不是第三方呢?答案是,商業銀行。
在2011年5月份之前,支付這事兒(發卡、收單、清算)基本上就是商業銀行和銀聯的天下。2011年5月央行率先開放的是收單這一頭,下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給市場上有志于從事收單工作的公司們,比如我們熟悉的支付寶、匯付天下、、后來被萬達收走的快錢、被美團點評收走的錢袋寶等,都是首批拿牌照的成員。
之所以開放收單市場的初衷呢,是希望有市場上的公司、民營的資本入局,能夠來多做做小額的、便民的業務,比如給一些小商戶鋪鋪POS網絡,讓您20塊錢買包煙,如果不高興帶現金那就刷個卡。當然這也是提高電子支付的滲透率。
而這些小額便民業務,是當年不少腦子沒開竅、還沒意識到流水數據之重要性的商業銀行們,嫌棄利薄事多、都是苦活累活,所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鋪的。
可誰能料,也就這么6年后,大格局大思路大玩法全變了——
曾經無人問津的長尾,在互聯網思維里,變成了寶貴如金的流量入口、數據入口;
只是想線下POS收單放個口子,后來就變成了有第三方支付把線上清算都干了,又變成一個二維碼“滴”一聲線下也跑去線上了;
一些第三方收單公司,延展著延展著,就變成了集多種金融業務為一身的“金融公司”了;
本該“T+n”的支付結算,一頭被搞成了“T+n再+n”的資金玩法,另一頭恨不得變成“T+0”甚至“T-n”的放貸(信用)玩法。
這個市場,也有混亂、也有違規、也有創新、也有突破。在商業銀行老邏輯里曾經不太起眼的“支付”,現在已然變成了“互聯網”和“金融”最好的結合點了。
這個時候,你懂的,有故事、有想象空間,VC們就來了,估值就來了,缺一塊支付版圖的互聯網頭部公司就來了,并購就來了。
PART 3:供求
邏輯一,咱們先講第二名重要的“供求關系”。
從2011年開始,一直到前年央行著手整頓這個市場之前,第三方支付市場都是單邊擴容的,頂峰階段270塊牌照放在外面。
那個時候裸牌價格還在“8位數時代”,其中一大原因,就是市場吃不準、或者說沒料到,央媽會停止發放新牌照,并且舊有的牌照到期續展,還真會玩真格的,因業務違規而被“注銷”。
那個時候最早腦子清楚起來并購支付公司的大拿們,應該都是慶幸的,比如京東、海爾、萬達他們(當然如果連支付公司從人、業務到數據都一鍋端,那價格也不便宜)。
我查了九鼎投資2015年初收購金佰仕70%股權(金佰仕有互聯網支付,移動支付,和北京、上海、湖南三地的預付費卡資質),當時才花了7000萬元。多劃算。
后來,央媽看到第三方支付市場實在是有些不像話了,就多管齊下來整頓了,就是上面說的,新增沒了、一些牌照到期的還面臨注銷可能,于是市場上的牌照變少了,被收十得只剩不到250張了。
物以稀為貴!
(對于第三方支付亂象這一段小歷史,如果各位有興趣,可以點擊右側標題《支付收單業混戰江湖》,閱讀“愉見財經”獨家發布于2014年的一組調查報道)
在這不到250張牌照里,“全牌照”我盤點了一下,只有26張。所以現在“全牌照”上天了,全面進入“10位數時代”,現在要是誰叫價叫出20億,我可一點都不會覺得稀奇。
于是乎,這就便宜了那些業務都快死絕了做不下去的小支付公司,業務沒了就沒了吧,這塊牌照那是水漲船高啊。“愉見財經”就認識一家想出手牌照的公司,那是一步三回頭、撒網廣談判,滿滿的都是“捂照”和“惜售”的甲方心態。
PART 4:入口
按常理,談一單并購,大家都會分析,被并購的支付公司本身資產值不值錢、本身盈利能力好不好的咯?在收支付牌照這事兒上,這一點,真不重要。
就拿上文說到的,國美剛7.2億收的天津冠創美通來說好了。我查了一下,資產凈值才5000萬,關鍵是還凈虧損3000萬。顯然,這條普通人看的邏輯,已經靠邊站了。
本段要將的邏輯二,是第一名重要的、非常核心的“支付導流”。
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這些年來的支付并購案例,就會發現,看上支付牌照的,很多都是大電商、互聯網頭部公司,或是線下巨頭。
這些公司,有兩大特征:1,自有“高頻交易場景”;2,有“金融企圖心”或已有明確“金融布局”。
有“高頻交易場景”,多好。可是尷尬的是,一到支付環節,沒有自己的渠道,線上的就難免依賴某寶某信。這就意味著,明明該是自己的核心客戶數據、賬戶數據,都沒能緊緊攥在自己手里。
有金融企圖心,這才是根本!從早期的京東、萬達、海爾,到近期的國美、美團點評、唯品會,各個都有明晃晃的金融布局。他們的共性是,都有用戶流量、交易量,支付一架上去,就是最珍貴的交易數據。
比支付更大的想象空間,是以大數據為基礎,向個人征信、消費信貸、理財產品銷售、小微企業貸款等金融領域的延伸。
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?是銀行即服務。
2019年6月14日,億歐智庫研究院將在“2019丨全球新經濟年會·金融科技峰會”上發布《2019開放銀行與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》,深度解讀金融科技賦能開放銀行的融合與落地應用——上海·虹橋·世貿展館邀您見證!搶票鏈接:https://www.iyiou.com/post/ad/id/818